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七里的山沟八里的坳”,这是当地人对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的形容。由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周边崇山峻岭、林密谷深,中间地势开阔,沙洲村是一个养兵屯田的好地方,这里流传着很多红色革命故事,其中“半条被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汝城县是红军长征进入湖南省的第一站。1934年10月29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汝城,历时16天,行程260余里,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胜利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红军到来时,不少村民都躲了起来。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为孩子生病,没有进山躲避。
留在村里的人很快发现,这次来的部队和以往不同。他们打扫卫生、清扫街道,看见有的家门口有柴火就动手帮户主劈柴火,看见有的院子里水桶没有水了就帮户主去挑水。不少红军战士疲乏了,也不进村民家门,就在街头、场院里和衣而睡,天上下起雨雪,战士们就挤在屋檐下躲避。

徐解秀和3位女红军挤在一起睡的床
时已入冬,寒风凛冽。徐解秀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为女红军们做饭、生火、取暖。简陋的床铺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根本抵挡不住寒冷,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盖。部队临走前,女红军商量着把唯一的一条行军被留给徐解秀。可徐解秀说:“你们3个人总共就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那么远的路,我怎么忍心收下。”女红军解释道:“红军战士没有吃不了的苦、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了被子,我们会再想办法。”在你推我让中,她们拿出一把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被子给徐解秀。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你们,到时候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然而,腥风血雨的几十年过去了,革命胜利的喜讯传来了,徐解秀仍然没有等到红军的音讯。她在盼望着红军的归来,每年一到当年红军离开村子的那几天,她都要冒着寒风在当年和红军分手的山口张望,每次一等就是大半天,青丝变成白发,年年如此。
挖掘出这个故事的人,就是徒步“重走长征路第一人”、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1984年10月16日,他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368天徒步走完长征全程。他在沙洲村听了徐解秀老人的讲述。当晚,罗开富含泪写下了《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随后在《经济日报》刊发。

邓颖超托记者给徐解秀送来的棉被
稿件发出后,当时健在的长征女红军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刘英等15位女红军发表了谈话:“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我们也想念长征沿途的大娘、大爷、大伯、大嫂们。”在邓颖超的亲自主持下,一场寻找3位女红军的活动在全国展开了。遗憾的是,英雄已无觅处。后来,邓颖超、杨尚昆、聂荣臻等领导还委托记者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给徐解秀老人送去了一床崭新的棉被。北京电视台摄制了专题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委托北京电视台编导送去由他们签名的一条新被子。只是当记者带着崭新的棉被再次来到沙洲村的时候,徐解秀老人却已经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沙洲村中竖起的“半条被子”塑像
徐解秀老人是在1991年春节前去世的,临终前还念念不忘3位女红军。她虽然不懂什么革命大道理,但她记住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哪怕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半条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