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距离1945年七大的召开,已经过去了11年。这11年间,先后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果等历史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应运而生。

大会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八大,这样大规模的外国代表团阵容,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
根据七大党章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的,八大应当在1948年前后召开。但从七大后的整体形势看,很难按党章规定如期召开下一次党代会。

1945年到1949年,正是党领导人民争取民主革命胜利的决胜阶段。在革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的重任。当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将确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我们的建设要怎么搞?党的八大,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总结了七大以来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绩,分析了取得胜利的原因,指出了党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向全党提出了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并且告诫全党:即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但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满的地方,一定要牢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真理。这句话,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

以“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这一认识与愿景为出发点,八大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改革精神,概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必须走这条道路。
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着重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还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八大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国梦想,显示出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斗转星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共产党人初心不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已经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鼓舞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